肝位于腹腔,横膈之下,右胁之内。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临证指南医案·肝风》有肝“体阴而用阳”之说。肝的生理特性是主升主动,喜条达而恶抑郁,故称之为“刚脏”。《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胆附于肝,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互属络于肝与胆,相为表里。肝在五行属木,为阴中之阳,与自然界春气相通应。
(一)生理功能
1.主疏泄
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等作用。最早提出肝主疏泄者,乃元代医家朱震亨,他在《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明确提出:“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目前对“肝主疏泄”功能的认识,是在临床实践中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肝气的疏泄作用,调畅全身气机,使脏腑经络之气的运行通畅无阻。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机能活动,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由于肝气的生理特点是主升、主动,这对于全身气机的疏通、畅达,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肝气的疏泄功能,对各脏腑经络之气升降出入运动的协调平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对维持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功能活动的有序进行,也是一个重要的条件。肝气的疏泄功能正常发挥,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形体、官窍等的功能活动也稳定有序。肝气的疏泄功能失常,称为肝失疏泄。根据其所致病证的不同表现,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为肝气的疏泄功能不及,常因抑郁伤肝,肝气不舒,疏泄失职,气机不得畅达,形成气机郁结的病理变化,称为“肝气郁结”,临床表现多见闷闷不乐,悲忧欲哭,胸胁、两乳或少腹等部位胀痛不舒等。二是肝气的疏泄功能太过,常因暴怒伤肝,或气郁日久化火,导致肝气亢逆,升发太过,称为“肝气上逆”,多表现为急躁易怒,失眠头痛,面红目赤,胸胁乳房常走窜胀痛,或使血随气逆而吐血、咯血,甚则卒然昏厥,如《素问·调经论》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返)则生,不反则死。”
肝气的疏泄功能,反映了肝为刚脏及肝气主动、主升的生理特点,是维持肝脏本身及相关脏腑的功能协调有序的重要条件。肝气疏泄调畅气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代谢,有赖于气机的调畅。肝的疏泄功能,能调畅气机,使全身脏腑经络之气的运行畅达有序。气能运血,气行则血行,故说肝气的疏泄作用能促进血液的运行,使之畅达而无瘀滞。若气机郁结,则血行障碍,血运不畅,血液瘀滞停积而为瘀血,或为★癥积,或为肿块,在女子可出现经行不畅、经迟、痛经、经闭等。若肝气上逆,迫血上涌,又可使血不循经,出现呕血、咯血等出血,或女子月经过多、崩漏不止等症。气能行津,气行则津布,故说肝的疏泄作用能促进津液的输布代谢,使之无聚湿成水生痰化饮之患。若肝气疏泄功能失常,气机郁结,亦会导致津液的输布代谢障碍,形成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出现水肿、痰核等病症。因此,疏肝理气是治疗瘀血内阻和痰饮水湿内停的常法,而相对于健脾升陷是治疗下出血的常用方法,平肝降气是治疗上出血的首要方法。
(2)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胆汁分泌排泄:脾气以升为健,胃气以降为和。脾胃的运化功能,体现在脾胃之气的升降相因,平衡协调,这与肝气的疏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因为肝气疏泄,调畅气机,有助于脾胃之气的升降,从而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另一方面,食物的消化吸收还要借助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因为胆汁是参与饮食物消化和吸收的“精汁”。胆汁乃肝之余气所化,其分泌和排泄受肝气疏泄功能的影响。肝气的疏泄功能正常发挥,全身气机调畅,胆汁才能够正常的分泌与排泄。如果肝气的疏泄功能失常,出现肝气郁结或肝气上逆,胆汁则不能正常的分泌与排泄,可导致胆汁郁滞,影响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临床可出现食欲减退、口苦、黄疸、厌食油腻、腹胀、腹痛等症。正因为肝的疏泄作用与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胆汁的分泌排泄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肝病常影响脾胃及胆的功能,出现肝木乘土(脾胃)及胆汁郁滞不畅的病变。若肝病以影响脾土为主的,多称之为“肝脾不调”或“肝脾不和”,导致脾失健运,谷食不化,可出现胸胁胀满、腹胀腹痛等症;若引起脾气不升,“清气在下,则生飧泄”,可出现肠鸣、腹泻等症。治宜疏肝健脾,肝脾同调之法。若肝病以影响胃土为主的,多称之为“肝气犯胃”或“肝胃不和”,导致胃失受纳和降,可出现胸胁脘腹胀满或疼痛、纳呆等症;导致胃气不降,“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可出现嗳气、恶心、呕吐、泛酸等症。治宜疏肝和胃之法。若肝病影响胆腑,胆汁排泄失常而出现郁滞,则见腹痛腹胀、饮食不化等症,重者可见高热、潮热、腹部绞痛;胆汁郁滞日久,则易生结石。治疗则当疏肝理气以促进胆汁的分泌排泄。
(3)调畅情志:肝气的疏泄功能,能调畅气机,因而能使人心情舒畅,既无亢奋,也无抑郁。情志活动,指人的情感、情绪变化,是精神活动的一部分。情志活动分属五脏,但由心所主。心之所以有主神志的功能,是与心主血脉密切相关的。而血的正常运行,又要依赖于气机的调畅,因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所以肝具有调畅情志的功能。肝气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心情舒畅,情志活动正常;若肝气的疏泄功能不及,肝气郁结,可见心情抑郁不乐,悲忧善虑;若肝气郁而化火,或大怒伤肝,肝气上逆,常见烦躁易怒,亢奋激动。反之,情志活动异常,又多导致气机失调的病变,如“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等(《素问·举痛论》)。由于情志异常与肝气的疏泄功能失常有密切关系,故治疗情志病时应着重调理肝气,如赵献可《医贯·郁病论》说:“予以一方治其木郁,而诸郁皆因而愈。一方曰何?逍遥散是也。”肝气的疏泄功能失常,可引起情志活动的异常,而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亦可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导致肝气郁结或肝气上逆的病理变化。
(4)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女子的排卵与月经来潮,男子的排精等,与肝气的疏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说:“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指出男子精液的贮藏与施泄,是肝肾二脏之气的闭藏与疏泄作用相互协调的结果。肝气的疏泄功能发挥正常,则精液排泄通畅有度;肝失疏泄,则排精不畅。女子的按时排卵,也是肝气疏泄和肾气闭藏功能相互协调的体现。气机调畅又是女子行经能否通畅有度的重要条件,因而亦受肝气的疏泄功能的影响。肝气的疏泄功能正常发挥,则月经周期正常,经行通畅;若肝失疏泄,气机失调,则见月经周期紊乱,经行不畅,甚或痛经。治疗此类病证,常以疏肝为第一要法。由于肝气的疏泄功能对女子的生殖机能尤为重要,故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
2.主藏血
肝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肝藏血的生理意义有以下五个方面:
(1)涵养肝气:肝贮藏充足的血液,化生和涵养肝气,使之冲和畅达,发挥其正常的疏泄功能,防止疏泄太过而亢逆。
(2)调节血量:肝贮藏充足的血液,可根据生理需要调节人体各部分血量的分配。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各部分的血量,是相对恒定的。但是随着机体活动量的增减、情绪的变化、外界气候的变化等因素,人体各部分的血量也随之有所变化。这种变化是通过肝的藏血和疏泄功能实现的。当机体活动剧烈或情绪激动时,肝脏就通过肝气的疏泄作用将所贮藏的血液向外周输布,以供机体的需要。当人体处于安静或情绪稳定时,机体外周对血液的需求量相对减少,部分血液便又归藏于肝。《素问·五藏生成》说:“人卧血归于肝”,王冰注解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
(3)濡养肝及筋目:肝贮藏充足的血液,可濡养肝脏及其形体官窍,使其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如《素问·五藏生成》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如果肝脏有病,贮藏血液减少,可出现肝血虚亏,濡养功能减退的病变。如肝血不足,不能濡养目,则两目干涩昏花,或为夜盲;若不能濡养筋,则筋脉拘急,肢体麻木,屈伸不利。
(4)为经血之源:肝贮藏充足的血液,为女子月经来潮的重要保证。肝藏血而称为血海,冲脉起于胞中而通于肝,与女子月经来潮密切相关,也称为“血海”。女子以血为本,肝藏血充足,冲脉血液充盛,是其月经按时来潮的重要保证。肝血不足时,可见月经量少,甚则闭经。
(5)防止出血:肝主凝血以防止出血。气有固摄血液之能,肝气充足,则能固摄肝血而不致出血;又因阴气主凝,肝阴充足,肝阳被涵,阴阳协调,则能发挥凝血功能而防止出血。故明·章潢《图书编》说:“肝者,凝血之本。”
肝藏血功能失职,引起各种出血,称为肝不藏血。肝不藏血的病机大致有三:一是肝气虚弱,收摄无力。如元·朱震亨《丹溪心法·头眩》说:“吐衄漏崩,肝家不能收摄荣气,使诸血失道妄行。”二是肝阴不足,肝阳偏亢,血不得凝而出血不止。三是肝火亢盛,灼伤脉络,迫血妄行。临床上均可出现吐、衄、咯血,或月经过多,或崩漏等出血征象,但从出血的多寡,血出之势及兼症上可对其病机和证候予以鉴别。其中气虚者宜补肝气,兼以健脾;阴虚者宜滋肝阴,兼以补气;火旺者宜清泻肝火,兼以降气。
肝主疏泄,其用属阳,又主藏血,其体属阴,故有“肝体阴而用阳”之说。疏泄与藏血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如《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说:“肝属木,木气冲和调达,不致郁遏,则血脉得畅。”肝的疏泄功能和藏血功能是相辅相成、相互为用的。肝主疏泄关系到人体气机的调畅,肝主藏血关系到血液的贮藏和调节,故二者密切的关系就体现为气与血的和调。肝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血运通达,藏血功能才有保障;肝藏血功能正常,则发挥血的濡养作用,不使肝气亢逆,才能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若肝的疏泄功能减退,肝气郁滞,可导致血瘀证;气郁化火,迫血妄行,或肝气上逆,血随气逆,可见吐衄或妇女崩漏等出血证。肝阴不足,失其柔和凉润之能,可致肝阳升泄太过,甚或导致阳亢风动等病变。肝血亏虚,失其濡养之能,可致筋目失养的病变。
(二)生理特性
1.肝为刚脏
肝为刚脏,是指肝气主升主动,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而言。肝在五行属木,木性曲直,肝气具有木的冲和条达、伸展舒畅之能;肝有主疏泄的生理功能,肝气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内寄相火,主升主动,皆反映了肝为刚脏的生理特性。肝病常表现为肝气升动太过的病理变化,如肝气上逆、肝火上炎、肝阳上亢和肝风内动等,临床多出现眩晕、面赤、烦躁易怒、筋脉拘挛,甚则抽搐、角弓反张等症状,也反证了肝气的刚强躁急特性。治疗上多用镇肝补虚,以柔制刚,以合木之曲直特性。
另外,肝为刚脏与肺为娇脏相对而言,肝气主左升,肺气主右降,左升与右降相反相成,刚脏与娇脏刚柔相济。若肝气升动太过,肺气肃降不及,则出现“左升太过,右降不及”的肝火犯肺的病理变化。
2.肝主升发
肝主升发,是指肝具有升生阳气以启迪诸脏,升发阳气以调畅气机的作用。故又言肝主升生之气。肝在五行属木,通于春气。类比春天树木的生长伸展和生机勃发之性,肝气具有条达疏畅、升发生长和生机盎然的特性。《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春三月,此曰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天阳气始发,内孕生升之机,推动自然万物的生长变化。肝气通于春,内藏生升之气,肝气升发则生养之政可化,诸脏之气生生有由,化育既施,则气血冲和,五脏安定,生机不息。人体气血阴阳的运行,法于自然阴阳升降消长之道。其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具体体现在脏腑经络的各种功能活动中。其中肝气对气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升举、疏通之作用。少阳肝脏应阳升之方,行春升之令,其气以升发为顺,主人体一身阳气之升腾。由于肝气主升发之特性,决定了肝之病变以升泄太过为多见,临床多表现肝阳上亢、肝气上逆的病理变化,故前人有“肝气肝阳常有余”之说。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筋,即筋膜,包括肌腱和韧带,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是连接关节、肌肉,主司关节运动的组织。《素问·五藏生成》说:“诸筋者,皆属于节。”正是由于筋的收缩、弛张,关节才能运动自如。因此,筋的内涵,实际应包括有收缩功能的肌肉和有传导支配作用的条索样组织(如神经)在内。筋的功能依赖于肝精肝血的濡养。肝精肝血充足,筋得其养,才能运动灵活而有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称为“肝生筋”。肝精肝血充足则筋力强健,运动灵活,能耐受疲劳,并能较快地解除疲劳,故称肝为“罢极之本”。如果肝精肝血亏虚,筋脉得不到很好的濡养,则筋的运动能力就会减退。老年人动作迟缓,运动不灵活,动则容易疲劳,就是由于肝精肝血衰少,不能养筋之故。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肝精肝血不足,筋不得濡养,还可出现手足震颤、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征象。又如邪热过盛,燔灼肝之筋脉,耗伤肝之精津,使筋不得滋养,也会出现手足震颤、抽搐,甚则角弓反张等表现。前者称为“血虚生风”,后者称为“热极生风”,治疗大多从肝着眼。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爪,即爪甲,包括指甲和趾甲,乃筋之延续,所以有“爪为筋之余”之说。《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肝者,罢极之本……其华在爪。”指出肝与爪有着密切的联系。爪甲亦赖肝精肝血以濡养,因而肝之精血的盛衰,可以影响到爪的荣枯,而观察爪甲的荣枯,又可以测知肝脏功能正常与否。肝精肝血充足,则爪甲坚韧,红润光泽;若肝精肝血不足,则爪甲萎软而薄,枯而色夭,甚则变形、脆裂。
2.在窍为目
目为视觉器官,具有视物功能,故又称“精明”。目之所以具有视物功能,依赖肝精肝血之濡养和肝气之疏泄。肝的经脉上连目系,《灵枢·经脉》说:“肝足厥阴之脉……连目系。”肝之精血气循此经脉上注于目,使其发挥视觉作用。如《灵枢·脉度》说:“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肝之精血充足,肝气调和,目才能正常发挥其视物辨色的功能。若肝精肝血不足,则会导致两目干涩、视物不清、目眩、目眶疼痛等症;肝经风热则目赤痒痛;肝风内动则目睛上吊、两目斜视;因情志不畅,致肝气郁结,久而火动痰生,蒙阻清窍,可致二目昏蒙,视物不清。由于肝与目在生理病理上关系密切,临床上凡目疾主要以治肝为主。
目的视觉功能的发挥,还依赖于五脏六腑之精的濡养。五脏六腑之精气,上注于眼窠部位,分别滋养眼的各个组织。《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后世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五轮”学说,为眼科疾病的辨证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3.在志为怒
怒是人在情绪激动时的一种情志变化,由肝之精气所化,故说肝在志为怒。一般来说,怒志人人皆有,一定限度内的情绪发泄对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有重要的意义,但大怒或郁怒不解,对于机体是一种不良的刺激,既可引起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精血津液运行输布障碍,痰饮瘀血及★瘕积聚内生,又可致肝气上逆,血随气逆,发为出血或中风昏厥,如《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大怒暴怒,可导致肝气升发太过,表现为烦躁易怒,激动亢奋,称为大怒伤肝;郁怒不解,则易致肝气郁结,表现为心情抑郁,闷闷不乐,称为“郁怒伤肝”。怒由肝之精气所生,若肝之精血不足,不能涵养怒志,或肝阴不足,肝阳偏亢,则稍有刺激,即易发怒。如《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更进一步指出:“治怒为难,惟平肝可以治怒,此医家治怒之法也。”临床辨证属郁怒者,当以疏肝解郁为治;属大怒者,当以平肝降逆为治。
4.在液为泪
泪由肝精肝血所化,肝开窍于目,泪从目出。泪有濡润、保护眼睛的功能。在正常情况下,泪液的分泌,是濡润而不外溢,但在异物侵入目中时,泪液即可大量分泌,起到清洁眼目和排除异物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可见泪液分泌异常。如肝血不足,泪液分泌减少,常见两目干涩;如风火赤眼,肝经湿热,可见目眵增多,迎风流泪等。此外,在极度悲哀的情况下,泪液的分泌也可大量增多。
5.与春气相通应
五脏与自然界四时阴阳相通应,肝主春。肝与春气相通应,是因为春季为一年之始,阳气始生,自然界生机勃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在人体之肝则主疏泄,恶抑郁而喜条达,为“阴中之少阳”,故肝与春气相通应。如《素问·诊要经终论》曰:“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因此春季养生,在精神、饮食、起居诸方面,都必须顺应春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畅达之性:保持情志舒畅,力戒暴怒忧郁,夜卧早起,免冠披发,松缓衣带,广庭信步,舒展形体。春季天气转暖而风气偏胜,人体之肝气应之而旺,故素体肝气偏旺、肝阳偏亢或脾胃虚弱之人在春季易发病,可见眩晕、烦躁易怒、中风昏厥,或情志抑郁、焦虑,或两胁肋部疼痛、胃脘痞闷、嗳气泛恶、腹痛腹泻等症状。
(中医科 陈军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