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乐动(中国),添加收藏预约挂号
首 页乐动(中国),科室导航专家介绍设备介绍医院文化医疗管理护理管理科研教学中医中药专题学习党建工作院志编纂
关于医院 乐动(中国),组织机构资质荣誉医院领导医院新闻通知公告   就诊指南院务公开更多>>
乐动(中国),口腔种植医疗服...
抓牢警示教育 敲响长鸣警钟—...
述职评议亮成绩 笃行实干谋新...
【医讯】关注“世界银屑病日”...
【聚焦二十大 】深入学习大会...
躬耕技术 守护生命——酒泉市...
【科室动态】拓展门诊培训模式...
【疫情防控】防控不松懈 推演...
乐动(中国),日常专题片、短...
关于2022年度自主考核招聘...
您当前的位置:乐动(中国),

让文化落地为文明

2013-03-24作者:陈钢阅读次数:4838返回

 

 

让文化落地为文明

陈钢

编首语:

        健康所系始于责任,生命相托源自信任。医学的作用不仅仅是使患者康复,更重要的是经过调整,使人们能更好地适应所处的环境,成为一个有用的社会成员。在全院职工倡导人文理念、体现人性化服务的今天,医院党委书记陆兴蓉将2010年7月23日刊登于健康报的《让文化落地为文明》一文推荐给广大职工,并与其共飨。

        ——医学不等于医疗,当医学无能为力时,医疗依然可以给人心灵的安抚和伦理的慰籍

       今天我要讲的主题是“让文化落地为文明”。在南京医科大学任兼职教授的时候,我常常和学校年轻的博士们接触,在交流中我发现了这些博士在给患者看病时的问题。比如,一位肠胃不舒服的患者到消化道门诊就诊,给他看病的是一位医学博士。他从本科一直到博士毕业,研究了10年的消化系统疾病,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医学专家。然而,患者发现,在他就诊的10分钟里,这位医生没有抬头看他一眼,只是在看片子或者低头写处方。我们不能说这位医生在学术方面没有造诣,但是他这种与患者交流甚少的表现,至少说明他在人文方面是有所欠缺的。

       西格里斯是100年前的医学史专家,他曾说:“与其说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不如说是一门社会科学。”他认为,医学治疗虽然经常运用科学的方法,但是它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成员服务,因此说医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医学的作用不仅仅是使患者康复,更重要的是经过调整,使人们能更好地适应所处的环境,成为一个有用的社会成员。

       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些人因为考不上大学、失恋、股市失利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其实,在医院里每天也会发生类似的事情,一些身患绝症或被疾病困扰的人们会跳楼自尽。多数人会认为他们是因为无法适应现在的环境,才选择了自杀。但是换位思考一下,我们的医生有没有责任呢?我们只关注于治疗患者的身体疾病,却没有想到要治愈他的心。大家也知道,有时候患者的病症是源于内心的焦虑和恐惧,药物可能只是安慰剂。

       我上个月碰到一位美国医学史教授,他对我说了一段话,令我十分震惊。他说:“你有没有意识到医学和医疗是两回事?当医学无能为力的时候,医疗依然可以给人心灵的安抚和伦理的慰藉。”大家觉得这句话有没有道理?明明有的疾病是绝症,从医学技术的角度而言,医生已经无能为力,但是医生肯定不会一脚把患者踢出门去,这时候其实是医疗在发挥作用。我们不妨这样理解,医学和医疗密切相关,但是医学不等于医疗。当一个医学生毕业时,他虽然掌握了很多医学知识,但是他不一定对医疗这件事十分在行。

       在瑞金医院院史陈列馆,我了解了瑞金医院的历史,也从医务人员口中听到了许多瑞金医院的小故事。其中有一个是说傅培彬大夫给一个乡下老太太洗脚的故事。傅培彬教授是我国当代外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为我国外科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培养了许多杰出的外科大夫。如此著名的教授给患者洗脚,这种事情放在现在社会简直有点匪夷所思。他做的这件事肯定不属于医学范畴,也不会作为典型事迹在医学课堂上被提及,因为这是属于医疗范畴的行为。所以我一直在思考医学和医疗的区别,如何更加完善我们的医疗行为。

        ——好医生与坏医生的界定,不在医术的高低,而在于医德医道

       我在北大读书的时候,经济系每周三下午会把学生集中在小礼堂,请各学科的专家来讲座。这期间我们大约听了100余场讲座,多数是男性教授。最后一场讲座,演讲者是一个老太太,我们觉得非常眼熟,原来是著名的林巧稚医生。那场讲座是在1981年。到了今天,我已经记不清其他教授讲的东西。然而,林巧稚医生讲座中的一些内容,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清晰。

       林巧稚向我们讲述了她上学时的故事。27岁那年,林巧稚在美国读博士,全班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24名同学,需要学习11门课程。在这些课程里,大家对护理学最不感兴趣,因为所有的博士都认为护理和自己没有关系。讲护理学的老师非常认真,最后一节课时,她合上讲义,对台下的学生们说:“你们在这所学校的最后一堂课结束了。按照学校的规定,3天后将进行考试。我知道你们不太重视我的课程,但是我希望你们要重视这门考试。我一共出四道题,最后一题会很有难度。”说完她就离开了。教室里的学生们开始猜测和讨论,他们在黑板上压题。据林巧稚回忆,他们当时一共写出了30多道题,最后又精选出8道最有难度的,做了标准答案,大家都拿回去备考。

       3天以后考试准时开始,大家打开卷子,看到那个最难的题目都傻眼了。题目是这样的:在学校里,每天早上天还没亮,就有一个清洁工阿姨开始清扫地面。到了上课时间,大家穿过校园走进各自的教室,这个清洁工阿姨会站在校园的大树下,用一把大扫帚支着身体,笑眯眯地看着来去匆匆的年轻人。那么请问,在校园里呆了20个月,你们是否知道这个清洁工叫什么名字,有几个孩子,喜欢梳什么发型,穿什么颜色的服装,完工后爱做什么?请任意选择其中一个问题回答。

       所有的同学都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都答不上来。这时,教护理的老师说:“今天的考试到此结束,你们也不用做前三道题了,因为最后一道题的分值是50分。我不想让你们补考,但是你们一生都要记住这个不及格。一个要当医生的人,不关心周围的人和事,能够成为一个好医生吗?”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林巧稚的心,也激励着她要成为一个好医生。

       我在北大读书时,曾去协和医院看病,在医院的公示栏里看到14封表扬信,其中11封是表扬林巧稚大夫的。而这11封表扬信中,真正表扬她医术的只有4封,有7封是表扬她态度和蔼可亲、自己掏钱买东西给患者吃、接患者到家里住……患者眼中的好大夫、好护士,好在哪里?是医术第一吗?我看未必。医疗技术娴熟固然重要,但有时爱才更能温暖患者的内心。

       我曾在网上搜索过“坏医生”,搜索出了很多新闻链接。在座各位肯定想,你怎么不搜索“坏教授”呢?我的确也这样做了,然而搜出来的数量比坏医生少多了。在大学,学生也会对教授进行评价,令学生讨厌的,不是那些水平差的教授,而是那些不负责任、拿学生不当一回事的教授。中国现在很多高校和医院都定位为研究型单位,国家对医生和教授的要求很相似,在职称晋升中比较看重的是发表论文。所以,大家都想发好论文,不太愿意给学生上课。我们在学校上课就好像当年在乡下插队,口袋里放一个工分本子,自己先记录上了多少节课,到了年底再核对一下单位的记录和个人的记录是否一致。如果没有异议,那就把学校所有教授的工分相加,然后用年底奖金总数除以这个分数,每个人对应的奖金就出来了。也就是说,上课的数量是每个教授的考量值,对质量没什么要求。再好的一堂课和再差的一堂课,对于教授来说,收入是一样的。

       据我所知,深圳还有好医生榜和坏医生榜,被评为“坏医生”的,坏在“不见红包不开刀、不负责任、乱开检查单、过度医疗、态度不耐烦”……大家可以看到,这些评价和医术没有关系,大都和医道医德相关。

       上海有一个问医网,上面也有患者对瑞金医院的投诉。有一条是这样写的:“大年初八,我去瑞金医院的一家分院看病,去窗口让医务人员帮忙找我的检查报告,但是没有找到,医务人员就把病历卡从窗口扔了出来。我觉得十分不满意。”如果是在20年前,不要说扔出来的是病历,就算扔一个茶杯,大家都不敢吭声。可是现在把病历扔出来,患者就不满意了。或许并不是上海所有的医院发生这种事都会接到投诉,可是患者就是不允许瑞金医院发生这样的事情。因为患者提意见的时候,自己心里会有个参照,看看瑞金医院是怎样的水平。虽然这些是无关痛痒的小事.但我们并不能因为事情小而忽略它,即便是这么小的一件事情也会反映出医院人文精神的缺失。

       我看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让中国医疗成为最坏的交易》,发表在今年的《凤凰周刊》第二期上。文章说,评价医疗制度的好坏,关键看一件事情,即在这种制度下,生命处在何等的地位。当生命仅仅被视为一种医疗资源时,它作为生命的本体性便被剥夺。现在我国医院存在的一些弊端,多数是因为制度不合理、不完善造成的。我们都知道,家里的电器需要把插头插进插座,通上电才能使用。那么患者就好比是电器插头,医生是插座。虽然影响电源的因素很多,但是没有电,插头总是怪插座。中国的医疗制度弱化了公共性,但这是制度的问题,不能把责任算在医生头上。如果把医院当成经营主体,那医院只能被看成是一种资源,医疗便成了赚钱的工具。

       我曾经拿到过江苏省卫生厅评价医院的指标,内容很复杂,满分是1000分,其中医疗质量考核占157分。试问,一个医院想成为好医院,医疗质量的考核比重难道只占15%?在这157分里还要分类,其中专业部门质量管理及改进占99分,而医疗安全本身只有15分。也就是说,医疗安全在整个1000分内只占1.5%。管理学有一句话,你检查什么,我就做什么。领导机构在检查什么,下面就做什么。教育部检查升学率,学校就抓升学率,不重视别的;上级不重视医疗质量,下面的医院也就不重视。

       ——医院文化不应成为制度,它应该是全体医护人员都认可,并愿意一起做的一件事

       区域文化对一个医院也有非常大的影响。瑞金医院不在东北,不在广州,而在上海,她必然就有上海的样子、上海的文化。上海文化的根在哪里?中国文化大多数的根在中国,唯独上海文化的根扎在太平洋,所以说上海文化的根是国际形态的。然而上海文化是单向的,国际文化容易进来,但是上海文化冲不出去。上海有什么东西能影响欧洲,影响世界?很难。当然,现在举办的世博会预示着我们正在努力。上海市民的心态可以用8个字概括——“为人精明,处事讲究”。小时候,一放暑假,我母亲常带着我和弟弟住在我阿姨家,姨父因为工作原因难得回去,我们三人就和阿姨、表弟,一共5个人合住在17平方米的房子里,和邻居合用卫生间和厨房。可以想象当时是多么拥挤,可是我阿姨却能将斗室打理得井然有序。我发现这就是一种上海文化,很了不起。设想如果同时给一个北京女孩和一个上海女孩1000元,让她们到同一家百货公司购物来打扮自己,一定是上海女孩更漂亮。因为上海人会花最低的成本干很漂亮的事。

       上海人有种优越感,在做服务的时候会做得非常职业化。医院不是酒店,不用像酒店那样无微不至,那样热情,但是职业化仍然非常重要。今天我参观了瑞金医院,对医院的计算机系统非常感兴趣。患者在哪个诊室就诊,轮到第几号,然后在哪个窗口取药等,都一目了然。我们研究服务的行业内有一句话,“最好的服务是没有服务”,这里做得很好。

       台北有一家佛教慈济综合医院,里面的医生和各位一样是医学毕业生。还有一家台北长庚纪念医院,他们的妇产科又被称为妇女亲善门诊,重点在亲善两个字。我到台北这两家医院参观后发现,这里的医院不是随随便便把佛教、亲善两个字写在面上,他们的做法确实会让你感觉到亲切和友善。比如慈济医院把心理关注引入治疗过程,从患者进入医院开始,就用各种手段帮其调整心态。很多欧美医院也会在大厅里播放一些背景音乐,以缓解患者紧张的心情。

       2009年,美国医生年会的主题是“好医生首先要看好病”,我想这就是一种医院医疗功能的回归。美国每年大概有4700~5000家医院参选全美最佳医院,至今已评选了17年。他们把医疗方面的全部内容分为十几个选项,然后进行横向比较打分。如果某一个单科进入前15名就能得两分,在15~50名就可以得1分。美国去年排名第一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院,它的15个专业全部排在前15名以内,得了30分。第二名是梅尔医院,它的15个专业全部进入前50名,共计28分。在美国,如果你问医生哪个是最好的医院?很多人都会说是梅尔医院。17年来,第一名一直在换,但是梅尔医院却始终保持第二的位置,非常稳固。美国人说梅尔是最好的医院,并不是因为排行榜,而是因为口碑。有一本书叫《向世界最好的医院学管理》,指的就是这家医院。那么,梅尔医院有什么特别呢?首先,医院的环境被布置得很漂亮。梅尔医院的医生护士上班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插一瓶鲜花。如果插花是医院的命令,那么就是一种制度;而如果大家都自觉这样做,这就是一种文化。文化就是没有成文,但是大家都认可、会一起做的一件事情。我问医生为什么这么做,他们说,一个爱美的人会对生活充满热爱和希望,病人看了会开心,我自己看了也会很开心。所以在梅尔医院,我们可以看到风格不同的插花作品。我想,一个能够开开心心在工作台上插一瓶鲜花的人,肯定很热爱这里的环境,也会在这里安安心心地工作。其次,梅尔医院有一个洒满阳光、可见湖景的餐厅,但餐厅不是给医生,更不是给院长的,而是给患者家属的。美国人可能不因此感动,但作为中国人,我很感动。因为中国的医院不可能为患者或者家属提供这样一个餐厅。中国医院和美国医院在建筑、设备方面或许没有很大区别,可是在服务理念上却真的有差别。欧洲的医生会接受谈资的培训,有人会把最时髦的话题传递给医生,或者告诉医生下周可以和患者聊些什么,让患者心情舒畅。欧美医院为什么这样做?关键就在于他们的理念,他们认为医院不仅仅是治愈疾病,还要使病人在心理上达到完美的状态。

       最后讲一件事情,我在纽约大学看到一家不是很有名的骨科医院。我查了一下医院的历史,只有40多年,创始人是沃纳。他创立医院的时候说:“首先要尊重每一位医护人员,然后给患者最好的服务,再者要追求优异的工作表现。”20年前,医院的管理者增加了一个新的举措,每天上午10点整,医护人员都会收到一份水果,每天下午3点半能收到一个甜甜圈,送水果点心的人会由衷地道一声“您辛苦了”。这个为你送水果的人并不是厨房的工作人员,而是你的顶头上司,有的时候甚至是院长。或许从医疗技术的角度来说,沃纳医院并不是最著名的。但是,如果发生骨折,美国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沃纳医院。因为这个医院的医护人员对待患者的态度非常好,遵循了他们要为患者提供最好服务的理念。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90岁高龄的老人住在沃纳医院,临终前,护士一边为他擦洗,一边问他还有什么愿望。老人说希望能够看到孙子结婚。于是,沃纳医院的护士用了8个小时把病房布置成了婚房,还请来了牧师,让新人在爷爷的病房里举行了婚礼。老人的心愿得以实现,安详地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老人的家人也十分感动。拥有这样的服务和诚心,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还会有矛盾吗?还会出现医疗纠纷吗?当然,在中国的医疗现状下,要求医护人员这么做似乎是不太可能,但是我想,大家的心里应该有点目标、有点榜样,将来力争做得更好。

      (本文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提供)
作者简介:
       陈钢:毕业于北京大学。执教于河海大学商学院,任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和南京财经大学客座教授,曾获中国十大“杰出MBA教授”。
 

 

医院领导科室导航专家介绍医院新闻医院文化医疗管理护理管理科研教学中医中药党建工作专题学习声明:本站部分信息来自网络,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转载或应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推荐使用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察看本网站     版权所有(C)乐动(中国),    地址:酒泉市西大街22号Copyright 2016 乐动(中国),  乐动(中国),院务部创意制作和技术支持    备案号:陇ICP备16002258号您是第 位访客公安机关备案号:62090202000098